深耕“四种经营理念” 听建材科技作答(实践案例)——深挖降本增效“四重动能” 打赢亏损治理攻坚战
一、案例背景
近年来,受区域基建投资放缓影响,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,黄陵公司市场份额从34%下滑至13%,经营持续承压,陷入亏损困境。在原材料供应受控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;核心技术人才储备不足、自主创新能力薄弱;产品结构单一、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多重发展瓶颈,如何突破困境、实现可持续发展,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二、主要做法
在建材科技公司党委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,黄陵公司新班子迅速行动,全面启动“学思想、谋方向、出实招、见实效,2025怎么干”主题研讨。制定“三个方案”,班子思想高度统一,明确了“以身作则、以上率下,一级带着一级干,一级做给一级看”的工作思路,以思想大解放引领管理大变革,将陕煤集团“四种经营理念”深度融入扭亏脱困实践,精准发力“源头、过程、科技、管理”四个降本维度,取得明显成效。
在“源头降本”上筑牢堤坝。牢固树立长期“过紧日子”思想,充分发挥集团内部协同优势和规模效应,密切跟踪研判市场动态,对大宗原材料、关键备品备件实施集中招标采购,灵活运用谈判压价、错峰采购、锁价长协等策略组合拳,实现综合采购成本显著压降。同时全面推行“精准计划+定额领用”物资管理模式,建立动态销号台账,确保物资合理调配、物尽其用。
在“过程降本”上精耕细作。坚持将过程降本触角延伸至生产全流程,领导班子率先垂范,带头执行夜间带班巡查制度,通过常态化现场督导,实现生产问题及时发现、快速处置。全面推进预防性维保体系,组建“电钳专班”集中攻坚设备疑难杂症,为稳产高产提供坚实保障。同时以“球磨与立磨工艺协同优化”为突破口,优化工艺及配比,调整粉磨工艺参数,合理化颗粒级配,提高台时。
在“科技降本”上驱动转型。将新品研发作为开辟价值增长新赛道,成立科技转化领导小组,系统谋划创新方向,并设立专项基金,去年以来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40余万元。同时,精准配置研发资源,重点布局固废低碳胶凝材料、注浆材料、除铬剂、助磨剂、固井水泥等兼具市场潜力与显著降本空间的新产品研发与应用,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增长积蓄新动能。
在“管理降本”上激发活力。以“三定”为契机,积极优化生产组织模式,借鉴黄陵大区项目协同经验,创新实践“人才共享”机制,科学优化人员结构和生产计划安排,将生产部门职工压降19.73%,推行“两班倒”作业模式,在保障生产连续性的同时,显著提升设备利用率和人均劳动效能。用“营销”思维抓“生产”,成立“新产品推广专班”,上半年密集走访调研新老客户29家,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和客户需求变化,提升经营决策前瞻性和精准性。
三、取得成效
生产流程持续优化。优化水泥入库顺序,大幅减少洗斜槽次数及时长,由30分钟/次压降至5分钟/次,有效减少品种调换损耗,设备综合运转率同比提高0.2%。铲车“油改电”项目成功投运,实现燃油消耗缩减64%,原料上料成本、水泥电耗分别下降1元/吨、0.5元/吨。优化熟料及混合材配比,充分发挥超细粉作用,混合材添加量增加6%,3天强度提高2MPa,28天P·O水泥变异系数P·O 42.5水泥≤2.0%,实现了产能提升、熟料量下降、质量稳定,水泥综合成本实现有效降低,为扭亏增盈奠定坚实基础。
成本管控纵深突破。构建“价格监测-动态比价-错峰采购”全流程精细化管控体系,截至6月,采购成本同比下降34.28%,其中脱硫石膏降幅18.91%、炉渣降幅6.06%、粉煤灰降幅11.43%,关键物料降本突出。同时,通过减少设备待机功耗,规范空调使用,合理调整业务接待频次,实施严格线上审批与监管等举措,上半年生活区电费和差旅费同比降低52.2%、91.06%,十项费用同比降低21.15%。
市场开拓成效显著。敏锐洞察市场,针对客户集中反馈的装卸效率低、包装不便等问题,将传统50kg袋装水泥升级为软吨大包装,显著提升装卸效率和客户满意度。深化高效协同,由领导班子牵头,联合华山营销公司成立清欠小组,聚焦重点客户开展上门精准催收行动,有效盘活存量资金,加速推动历史欠款清缴。上半年,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43.54%,完成计划的109.94%,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7.2%,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59.54%,亏损治理成效持续巩固。
多元转型步伐坚实。坚持科技自立自强,自主研发的助磨剂成功实现进口替代,采购单价降幅高达16%,直接降本8.84万元。自主研发的无机改性复合除铬剂不仅实现自用降,更成功打开外部市场,为继续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推广奠定重要基础,企业由传统产品向高附加值新材料领域转型迈出坚实步伐。